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師專欄

印尼國際產業合作模式與台灣利基

摘要

      眾多東協國家中,印尼是受到政府與台商關注的國家。主要原因不外乎是天然資源豐富、相較低廉的工資、廣大的消費人口、政經日趨穩定,以及印尼政府推動的「印尼4.0」產業升級計畫。本文梳理數個過去印尼產業國際合作的案例,作為台印未來進行產業合作可行模式的參考依據。本文發現,跨國企業與印尼產業主要合作包括:「政商關係」、「原料引導市場」、「提升資源附加價值」、「產業合資」、「國際生態系」等模式。受限於台灣中小企業帶動,很難「投入大資源」與「政府談判」進行合作。相對而言,以台灣中小企業的靈活性,可以進行的是觀察產業與市場,找到需求與突破口,複合印尼產業發展政策是為較佳的合作途徑。

一、前言

       自蔡總統上任以來,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希望規避我國對外經貿仰賴單一國家的政經風險。特別是在2017年開始的「美中貿易戰」,更凸顯台灣對外多元經貿合作的迫切性與重要性。
在眾多東協國家中,印尼是受到政府與台商關注的國家。主要原因不外乎是天然資源豐富、相較低廉的工資(中國的2/3)、廣大的消費人口、政經日趨穩定,以及印尼政府推動的「印尼4.0」產業升級計畫。[1]也因此,在「新南向」推動之際,與印尼的「產業合作」,成為相關部會的重點工作項目。[2]然而,台灣在過去與印尼的經濟合作,多數集中在貿易、投資與企業個別活動,「產業合作」是一個較為新的領域。本文試圖梳理數個過去印尼產業國際合作的案例,作為台印未來進行產業合作可行模式的參考依據。

二、產業合作模式探討

      1.汽車產業:日系「阿里巴巴」主導政商關係
         印尼是一個擁有廣大汽車內需市場的國家;觀察汽機車產業現況,汽機車市場幾乎被日系車種所壟斷。訪談台商在印汽機車供應鏈,多數台廠表示,當初進入到印尼投資的機緣,也多是由原來在台的日系供應商移轉生產基地而跟隨而來。
探究日系汽機車之所以可以壟斷印尼市場的原因,是1970年開始,印尼汽車產業緊縮,具有政商關係、具遊說能力的財團才能取得政府核准的生產執照。日系車廠看上此點,開始選擇與當地財團合作,例如被譽為汽車裝配大王的ASTRA集團(ASTRA INTERNATIONAL TBK PT)因此壯大,ASTRA集團幾乎代工各品牌的汽機車。這種由「當地人取得執照與經營政府關係(ALI),外資(BABA)負責生產技術」的「阿里巴巴ALIBABA」合作模式。這種關係持續至今日,在種種自製率的條件下,外資車廠已經很難在印尼設立獨立的生產供應鏈。
        這樣的產業合作模式對於印尼汽車產業的傷害顯而易見。這種合作模式不僅讓外資壟斷與把持汽車製造的關鍵技術,結果就是印尼本土汽車產業無效率,無法建立的供應鏈。不僅如此,財團壟斷這讓其他中小型汽車組裝廠因為缺乏政商關係與外資合作,變成無法生存。相對於泰國汽車產業外資上游生產,本土廠商則從事相關中下游零配件製造,形成產業分工的供應練體系;即使跨國公司投資印尼內需市場,但僅視其為組裝基地,而非類似泰國的區域研發中心。本土供應鏈多數只做契約式生產(製造外包),關鍵零組件仰賴進口,淪落為裝配廠。從研究數據中顯示:印尼汽車產業的零組件生產多數由日本控制,而不是跨國產業分工。
「阿里巴巴」政商模式壓縮中小企業生存空間,難以形成具有研發能力的本土供應鏈,是這種產業合作模式被詬病的地方;在已經民主化的今日,雖然在印尼經營政商關係依舊重要,但是這樣的和左也已經難以複製。

     2. 鋼鐵產業:浦項鋼鐵「原料引導市場」與「政府力」
       韓國「浦項鋼鐵」(POSCO;Pohang Iron and Steel Company)則是選擇以「原料引導市場」的模式進行產業布局。80年代,東南亞鋼鐵市場曾一度被日本鋼業所壟斷。為搶占高度依靠進口鋼材的東南亞市場,浦項在很早之前就東南亞大力投資。浦項在東南亞主要實施的是「差別化戰略」,針對不同國家實行不同的側重,透過與當地客戶密切合作的方式,鞏固自身的地位。
       浦項根據2008年兩國政府簽訂的合作協議,於2010年8月份與印尼國營鋼鐵公司PT. Krakatau合資設立「PT. Krakatau Posco綜合鋼廠」(韓方擁有七成股權)。這個合作項目最重要的一環是2013年「PT. Krakatau Posco高爐(blast furnace)點火量產」,獲得當時的蘇西洛總統(Susilo Bambang Yudhoyono)親自主持儀式。當印尼本身能夠開始練鐵提供原料,逐漸對以往仰賴進口的鋼鐵設下貿易障礙,作為進口來源國之一的台灣也就深受其害。藉由印尼高爐的建置,浦項構建「越南-印尼-印度」的鋼鐵紐帶,並以此為跳板,進軍東南亞市場;PT. Krakatau Posco的高爐建置,就是浦項在東南亞布局的一塊重要的戰略陣地。
       另一方面,韓國政府也利用政府的力量,為韓國產業在東南亞找出路。總統文在寅於2017年11月提出「新南方政策」,將「韓國與東協關係」,提升與美、日、中、俄的相同位階。2017年「東協企業與投資高峰會」(ABIS),韓國再揭露「新南方政策」目的是建立「韓國東協共同體」。這些政策馬上獲得印尼高層的回應與落實。2018年9月佐克威總統訪問韓國期間,接見的韓國企業包括:樂天集團(化工)、浦項(鋼鐵)、CJ集團(食品)、現代汽車(汽車),都是跟印尼未來的產業發展息息相關。[3]當然鋼鐵項目更是重中之重。印尼工業部長特別提到:PT Krakatau Posco,將與日資企業「KNSS(新日鐵與印尼國營鋼鐵合資的公司)」合作,提供汽車製造鋼板,滿足日系車廠在印尼製造汽車的鋼材。」這個舉動意味以往由日系壟斷的印尼汽車供應鏈,將有韓國的參與;成為在印尼以「原料推動市場」的重要案例。

       3. 不鏽鋼產業:青山礦業「提升資源附加價值」
          印尼是全球最大的鎳礦出口國。隨著產業自主意識的抬頭,近年來印尼對於天然資源的政策有顯著的改變,透過修改「礦業法」,禁止原礦出口;希望透過對原礦出口禁令,使得更多的出口商在當地建造冶煉廠,從而為印尼的礦產品帶來附加價值。
         在過去,中國從印尼進口的鎳礦則占進口總量的一半以上,印尼紅土鎳礦一直是中國鎳生鐵冶煉不銹鋼的主要原料。因應印尼對於礦產保護措施,「青山集團」在「中國東協投資合作基金」的支持下,在蘇拉威西Morowali開發鎳鐵冶煉專案,包括「蘇威拉西礦區投資有限公司」(SMI)、「印尼廣青鎳業有限公司」(GCNS)和「印尼青山不鏽鋼有限公司」(ITSS),三家公司組成的「青山園區」成為印尼最大的鎳礦冶煉廠,投資項目包括:鎳礦開採、鎳鐵冶煉、鉻鐵冶煉、不鏽鋼冶煉、不鏽鋼熱軋全產業鏈的建置。2015年5月,佐科威總統(Joko Widodo)為青山工業園區的落成剪彩。他在儀式中表示:印尼鎳礦如果以「原礦」出口,每噸價值只有30美元;但生產線煉成「鎳鐵」,價值1300美元;進一步加工成「不鏽鋼」每噸超過2300美元。根據估計,該廠年處理紅土鎳礦約300萬噸、年產鎳鐵30萬噸。而在這個合作項目的加持,青山鋼鐵計劃在2020年底之前,在全球擁有1000萬噸不鏽鋼生產能力,獨占全球市場20%,成為全球第一大的不鏽鋼廠商。
      「原礦—鎳鐵—不鏽鋼」的完整產業鏈與地緣性壟斷,透過產業合作提高印尼天然資源的附加價值,符合當前印尼國家發展的政策走向,讓亞洲不銹鋼業者相當感到威脅。

      4. 食品產業:合資與風險
         受限於印尼法規,產業進軍印尼多半要選擇與當地廠商合資,在合資的過程中,有時難免有經營風險與經營理念上差異的問題。
         印尼ABC集團屬於朱國盛(Husein Djojonegora)家族,該集團也稱為Orang Tua(OT)集團,隨著印尼食品和飲料及家庭消費品的蓬勃發展,ABC集團成為印尼主要食品產品的生產商。在90年代經濟起飛的時候,ABC開始選擇與外國著名食品公司成立聯營公司生產外國品牌的產品;台灣食品大廠,透過旗下控股公司與ABC於1991年成立合資公司並於西爪哇Karawang興建工廠,生產速食麵與飲料,分銷網路遍佈全國與歐洲和亞太地區。台灣企業最初持股35%,後續增加到49.63%。但股權無法過半的情況下,由印尼方負責實際營運,台灣股東提供技術支援。因為缺乏主導權,造成連年虧損;考量投資規劃,只能將股權售回合作夥伴,處分損失4470萬台幣。該企業並轉而成立100%控股的貿易公司,尋求另一種方式的經營。
         因為合資理念的不同造成產業合作的障礙對印尼台商來說並不陌生,依筆者的訪談,包括台商企業集團與中小企業都曾經面對此問題。訪談台商,在印尼與當地廠商合資所面對到的問題包括:經營理念的差異、市場認知的差異…其中最困難的是財務查核造成雙方的歧見,吃虧的往往就是台灣這一方。
        有的廠商為避免合資無法獲經營主導權,但是又限於當地法規,故選擇風險更大的「掛名(人頭)經營」的合作模式,這樣的合作引發出的經營糾紛與詐騙風險,也屢屢在台商界中出現。
       5. 新創產業:「國際生態系」
           
最後一種國際產業合作模式是印尼近年來鼓勵的「新創產業」。許多標榜「Startup」的新創公司紛紛選擇以印尼為市場成立;印尼的新創環境也孕育出不少市值10億美金以上的「獨角獸」。但整體而言,新創市場在發展初期呈現「有市場沒資金與技術」的態勢。
          看好這樣的市場,許多國際資金與國際的創投業者也選擇與印尼當地的「獨角獸」合作。例如,著名的摩托計程車GOJEK,企圖將該公司的手機應用軟體打造為「超級應用合作程式」,透過融資的方式,選擇與GOOGLE、中國京東、中國騰訊、日本三菱、新加坡主權基金Temasek、Provident Capital、KKR、Warburg Pinus,紅杉資本…等國際創投合作。[4]並利用這些資金用於新市場擴張,包括在越南成立Go Viet、泰國Get in Thailand、收購菲律賓Coins.ph…等,都是透過國際產業合作的模式擴張東南亞市場。
         有關騰訊(WeChat)的入股,除獲得資金外亦提供技術支持與中國市場的相關經驗,讓摩托車叫車服務起家的GOJEK經營外賣服務,利潤率遠高於叫車服務;GOJEK旗下行動支付服務GOPAY,仿傚「微信支付」快速成長。摩托車業務於與其他業務相輔相成。筆者訪談該公司,未來公司還要進入印尼智慧城市規劃的相關領域。
        綜合來看,以GOJEK為例,印尼新創產業合作模式,有三大切入點;其一是在資本市場上挹注資金;其二是在技術支持上擴大軟體應用範圍的生態系,如從GOJEK的交通運輸、GOLIFE的生活應用,與GOPAY的線上支付;其三以現有應用服務為基礎擴張到海外市場,讓現有的生態系進行跨國擴張。

三、印尼模式對台灣新南向產業合作的啟示與利基

       
根據上述個案的觀察,參考筆者對於台灣產業與個案的訪談,可歸納出下列幾項意見:
       就是市場面而言,緩解日本車系對於汽機車市場的壟斷,如近年投資印尼設廠的建大輪胎,是以「售後維修」(After Market)市場著手。近年來日本企業更將這種模式深耕,與多所印尼頂尖大學工學院合作,從技術面深化培養人才,深化產業合作關係。台灣的新南向教育也從「國際產學專班」的方式延攬印尼中階技術專才,這樣「打底」的合作模式長期來說也可以看見產業合作的成果,
       就產業政策面而言,近年隨著經濟的改善與政府的管控能力增強,對於重工業或是原物料產業,設下貿易障礙,以「投資代替貿易」,後進的韓國與中國基於此調整合作策略。像是本文個案中的浦項鋼鐵、青山集團偷是透過與當地具有政經背景的公司合資,進而掌握產業的主導地位。相對於此,台灣產業目前偏好的「貿易帶動投資」模式,已經逐漸失去市場的機會。然則,對於原物料與上游原料的投資,對於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產業而言,實屬不易;這些原物料獲釋基礎建設的合作,有賴於公協會或是政府的整合,透過集體的力量談判,也可能獲得合作機會。
       就新創行業而言,雖然台灣在ICT的技術發展上佔有優勢,但是以目前台灣能量,很難在印尼單獨打造自己的生態系;相對而言,技術合作是較為可行的模式。如GOJEK相關體系目前自我定位是「超級應用程式」,台灣資通新創行業便可思考如何能將相關應用戶或技術整合至目前印尼現有的生態系之中,是比較有機會能夠在印尼站穩腳步。
就風險面而言,在過去受限於印尼法律與經商便利,許多台商選擇合資模式,但是相關糾紛、詐騙也時有所聞。但隨著相關法令的鬆綁,許多產業已經開放可以讓外人獨資。給予新進廠商的建議應該是選擇以「市場的合作」而非「所有權合作」,獲得營運的主導性,減少不必要的糾紛,

四、結論:

      
印尼4.0政策下的台灣機會印尼工業部於2018年提出「印尼4.0」計畫,選出「食品加工」、「紡織」、「運輸」、「電子」、「化工」等五大產業為產業升級的方向。隨總統Joko Widodo的連任成功,「印尼4.0」計畫所規範項目更是被認為未來五點產業成長的重點,相關配套也因此出爐。這五大行業目前台灣公、協會都有加以關注,台灣各產業有都表達合作意願;本文的個案研究顯示,配合印尼政府的產業政策,較有可能獲得合作的機會。
       在五大產業中,最受矚目新領域可說是在「運輸項目」中的「電動車領域」。除一般的綠能為理由外,印尼發展電動車有下述目的。其一,因為印尼雖然是產油國,卻也是石油進口國,印尼政府頗為本國的能源供應煩惱;電動車可解決印尼的燃油能源問題;其二,印尼本身有生產電動車電池的原料,印尼政府鼓勵外國投資者投資電池與電動車整車市場,已建立電動車的產業供應鏈。
      基於上述理由,國際大廠也對印尼電動車市場充滿興趣。包括中國比亞迪(BYD)與雅加達公共汽車合作推廣電動公車、與藍鳥計程車(印尼最大計程車集團)推廣電動計程車、本田機車在印尼三個綠色旅遊點(茂物、萬隆、峇里島)推廣電動機車試乘計畫。
      面對國際大廠的積極態度,近年來重新印尼進入市場的KYMCO則尋找市場的缺口,選擇像是ATV或是電動機車(EV scoot)作為重新進人市場的突破口。這是因為相對於燃油機車被日系車廠壟斷,電動機車目前在印尼是一個空白的新興市場,提早佈局可以能夠取得一席之地,也能帶動台灣相關供應鏈的導入。
      整體而言,台灣經濟是以中小企業帶動,很難遵循日本、韓國、中國「投入大資源」進行國際產業合作;同時受限於台灣特殊的國際地位,也很難透過「政府談判」進行合作。相對而言,以台灣中小企業的靈活性進行觀察產業與市場,配合印尼政府產業政策,找到需求與找到突破口,應為較佳途徑。

[1] 自2014年印尼總統佐可威上任後,每年的經濟成長率在5%以上,通貨膨脹也都在3%以下。
[2] 本文所指「產業合作」是各個部門之間基於一定的經濟關聯,並依據特定的邏輯和時空佈局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係形態」。這主要是基於各個地區的區域差異,著眼發揮比較優勢,藉助區域市場協調地區間專業化分工和需求,以合作為實現形式。
[3] “Kemenperin dan Dewan Riset Nasional Korsel Kolaborasi Sukseskan Revolusi Industri 4.0”,印尼工業網
[4] 中國電商「京東」也投資印尼線上銷售獨角獸Tokopedai。

戴萬平

戴萬平 (正修科技大學 國際企業系 教授)

現任
正修科技大學 國際企業系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 東南亞研究中心 研究員
社團法人台灣泰國文化交流協會 常務理事
社團法人高雄東南亞產學協會 理事
 
重要經歷
台灣東南亞學會秘書長(2015-2017),副秘書長(2011-2012)
曾就讀印尼大學 社會文化學院 接受印尼語言文化訓練
曾任擔任印尼、泰國、菲律賓與越南等大學、智庫訪問學者
曾帶團至菲律賓、泰國、印尼、緬甸等地進行海外實習
近五年擔任泰國正大集團(CP ALL)企業訪問學者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經貿國是會議」代表,教育部南向政策規劃諮詢與審查委員...等不同政府機構與智庫諮詢專家。
「2016僑務委員會亞洲經貿巡迴講座」「2016龍應台基金會思沙龍」「2017大愛人文講堂」...等不同公民營機構講座。

點閱數:161265
回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