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師專欄

翻轉台灣產業發展模式的兩個關鍵

       台灣的發展模式,數十年來都是以製造生產為關鍵基礎,而這關鍵 基礎確實也協助台灣邁入已開發國家。在新興生產能量崛起後,近十餘 年來,政府的政策不斷提出要協助台灣產業從效率驅動轉換至創新階段, 或要協助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當然都是相當正確的方向,只是台灣迄今 不論是產業結構、發展模式仍都相當「僵固」。
     「數位」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論是在辦公 室的電腦、行動中的手機、公車上的智慧盒、工廠的數控設備都是,同 時隨著物聯、大數據、AR、VR、AI 及機器人等新興技術的持續發展, 未來的確還有相當多元的發展可能與機會,例如 FinTech。相信這也是許 多新創圈朋友向新政府大聲疾呼「數位經濟」以帶動新創與升級的原因! 而這樣的呼聲,確實也被多數認同。
       既然「數位」的方向沒問題,對於具體目標的形成與資源的凝聚與 投入,在「數位」的趨勢與特性下,應該要有完全不同的推動作法。依 目前國際的發展,有兩個現象與趨勢值得借鏡。
首先是在目標形成方面。幾年前,「阿拉伯之春」藉著網路媒體, 掀起了中東、北非的政治動盪,讓網路媒體快速擴散的力量對民主政治 的發展影響,大幅受到關注。這樣的影響,其實也發生在台灣:「太陽 花學運」藉著數位媒體放大影響力,讓執政黨連續兩次大選失利。
       這些趨勢的背後,係因數位時代各方意見表達門檻降低,訊息可以 快速擴散,造成參與意見多元、分歧、各方利益目的不易協調,如何凝 聚出共同進步與發展的共識,進而凝聚資源投入!?已經成為民主政治 下經濟發展的挑戰。
面對這樣的趨勢與挑戰,歐盟為了讓公共研發投入激發民間研發投 入的金額與聚焦,10 餘年來發展出一套「歐洲技術平台(European Technology Platform, ETP)的運作機制。在 ETP 的機制下,由主要相關業 者共同討論長期的共同發展目標與策略;同時,歐盟的研發資源,則以 ETP 所討論出之目標與策略為基準,主要針對民間欠缺動機、資源或能 耐的議題,精準地提供支援,提高公共研發資源投入的有效性。
       歷經多年的嘗試,歐盟已發展出 40 個左右的 ETP。同時,根據台經 院直接與部份 ETP 業者的討論:為了避免過度競爭,有效吸引同業業者 參與,所討論的研發目標必須共同聚焦在「下下世代」的研發議題,才 可創造最大的共同利益。
       也就是說,政府並非僅僅作到「最會溝通」,也非提出政策的方向 就可以,而是必須創造出利害關係人可以共同提出業者共同有意願參與 投入的平台,同時提出引導資源投入的策略與誘因,針對令業者有所遲 疑的議題精準提供支援。
       另一重點,就是凝聚資源投入的面向。從近年來多項數位為基礎的 新興產品與服務發展動向來看,不但「數位」已經成為全球大廠、新創 圈的共識與機會,同時也由於大家都看到這機會,許多新興概念都快速 進入競爭高度激烈的態勢。
       計程車共享、智慧手機、智慧手錶及 3D 列印等都呈現此種現象。 雖然這些新興產品服務的結局還不清楚,但是明顯地計程車共享的競爭 者眾且仍需仰賴補貼,UBER 模式需再精進;智慧手機業者營運的起伏 仍大,黑莓、HTC、小米停留在高峰時間都相當短;智慧手錶及 3D 列印 也都還在積極尋求建立合理的服務模式。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幾個新興趨勢中,Apple 仰賴賈伯斯的眼光及管 理整個生態系的能力,而可以在智慧手機引領風潮;三星藉著大量軟體、 外觀設計及關鍵組件技術投入,整個企業集團形成完整的生態系;華為 藉著持續大量的技術投資,也開始在全球市場逐步進逼領先的蘋果與三 星;EPSON 藉著在心率偵測技術的紮實基礎,才可以在智慧穿戴佔有一 席之地。
       從這些在新興領域初步獲得成功的業者可以發現:關鍵還是在於它 們所建立的無形資產競爭優勢上。

       也就是說,在數位經濟趨勢已經普遍到其中的「新興機會」很容易 廣泛地被發現,許多新興機會很快就有很多業者整合進入市場參與競爭。 唯有善用數位連結「既有競爭優勢」,或者必須要藉著數位能力「快速 累積出新競爭優勢」的業者,才比較有機會可以勝出!
       台灣產業最為顯著的競爭優勢,莫過於這幾 10 年來所累積的各類「無 形資產」。從研發成果來看,台灣整體不但是全球發明專利生產力第一 的國家,同時也累積了相當數量的發明專利,這些智慧資本除了可以保 護國內業者現有營運模式,也可以作為進一步建立獨特領域發展進入門 檻的基礎,同時更可以成為進入國際市場與他國企業合作共同發展的基 礎。
在全球各產業的製造,台灣在許多產品領域一直都是全球高品質產 品量產的首選。特別是在高階製造領域,多年來企業在品質管理、生產 管理及研發管理,從建廠到量產,從量產到提昇良率,讓台灣許多產業 即便面臨了跨越許多世代的產品發展,但是台灣的業者依然在國際市場 競爭中,可以持續地維繫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地位。
       從文化創意的角度看,台灣一直是華人及東亞地區最為開放、最容 易接受與融合各類文化元素的地區。在數位的發展趨勢下,相當有機會 藉著創造出具獨特元素及混搭 (mix-up)的無形資產,同時融入到新媒 體、觀光旅遊、遊戲及餐飲等這些以服務與具高附加價值領域,為台灣 產業挹注新的產業類型。
       也就是說,台灣目前的產業比重中,硬體的比重確實相當高,但是 能夠產出高品質硬體的專業能力,其實是台灣在全球最為獨特的無形資 產。如何善用這無形資產,發展出全新的營運模式,應該是至為關鍵的 議題。
       綜合以上關於具體目標形成與資源凝聚與投入的討論,可以發現到 如果公共的資源投入想要能精準地投入,引導各利害關係人願意凝聚出 共同進步的發展目標應該是首要的工作,有了各利害關係人願意共同進 步的目標,公共資源的投入就可以挹注在化解民間不願投入的疑慮上, 進而讓民間有意願投入與發展;另外,按未來數位經濟的成功關鍵,除 了數位能力外,以無形資產所建立的競爭優勢,將會是必須要整合的重 要投入,政策上應當要設計誘因引導各部門累積與發揮「數位+無形資產」 的獨特競爭優勢,台灣的產業才有機會在數位新經濟趨勢下,成功翻轉 產業結構。

(如欲瞭解更多大師專欄文章,請點選MII金屬情報網)

林欣吾

林欣吾 (台經院研三所/所長)

台經院研三所所長,專長領域包含創新政策、競爭政策、產業策略規劃與分析、績效評估、社經未來趨勢分析,擔任台灣產經重要智庫角色,時常對於地區產業發展及產業創新模式提出寶貴分析建議。
點閱數:161221
回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