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師專欄

「印尼4.0」倡議與台灣產業的合作機會

「印尼4.0」倡議與台灣產業的合作機會
戴萬平 正修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

前言

      近年來印尼經濟成長快速,中產階級人數迅速成長,帶來龐大的內需市場,成為了全球投資的熱點,也是印尼為台灣對外投資第五大國。台灣對印尼直接投資則年增266%,%,台印雙邊貿易金額2017年達80億美元(約新台幣2328億元),年增率達15%,印尼是台灣新南向政策非常重要的夥伴。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資料指出,印尼為台灣第14大貿易國,出口值約為32億美元、進口值約為49億元,貿易比重占1.4%。除了投資與貿易,台灣與印尼之間需要進一步的產業合作,但是如何找到突破口?是台灣產業界所關心的議題。
      繼泰國推動「泰國4.0計畫」後,2018年4月工業部也開始提倡「印尼4.0」。該項計畫又是一項產業結合「工業 4.0」的國家產業升級計畫。根據該項計畫,印尼政府將投入資源,吸納印尼60%的就業人才、預計2030年讓印尼躋身為全球前10強的經濟體。談及台灣與東南亞的產業合作,必須掌握對方的產業脈動、盤整我方資源,才能達到產業互補。
      究竟,「印尼4.0」倡議,對台灣的產業界是否能夠有新的合作契機?

「印尼4.0」倡議的提出背景

      自佐克威總統(Joko Widodo)上任,這位商人背景出身的總統確立「以經濟發展為國家戰略目標」為主軸。在2014  年上任的就職演說時指出:「印尼必須努力恢復為海洋國家,海洋、海灣、海峽是我們文明的未來」。「海洋國家」的國家發展政策成為佐克威在執政初期的國家發展目標。「海洋支柱」(Maritime Fulcrum)策略,加上近幾年的經濟表現,確實帶動印尼的成長。
在「海洋大國」的企圖心,面對到下一個任期,宣布競選連任的佐克威,如何創造出下一坡新的成長動能?就在2018年4月5日所舉辦的:「2018印尼工業高峰會」(Indonesia Industrial Summit 2018)中,「印尼4.0」(Making Indonesia 4.0)路線圖正式被提出。
       根據「印尼4.0」路線圖,優先推出5項優先發展項目,分別是:食品和飲料、紡織與服裝、汽車、電子、化工。印尼屬於開發中國家,仍有許多地方尚不具備足夠的製造能力,僅能仰賴廉價勞力來吸引外資,這項倡議很明顯是符合東南亞國家各國近年積極提出工業升級計畫,主要原因是屬於開發中國家的東南亞國家不具備足夠的製造能力,僅能仰賴廉價勞力來吸引外資。然而,隨著工業4.0的時代來臨,許多公司開始將工廠從開發中國家又重新遷回先進國家。換言之,這些已經在製造能力上落後、高度仰賴外包工作的東南亞國家,恐怕將跟不上腳步。
       換言之,這些已經在製造能力上落後、高度仰賴外包工作的開發中國家,恐怕跟不上腳步,必須有工業轉型的機會。面對全新技術工業革命的「工業4.0」能夠帶來的衝擊,工業部認為這是是推動印尼產業升級的動力。工業部長Airlangga Hartarto近一步表示:「印尼4.0」的核心概念是以「製造業」推動經濟發展,並能提高1至2%全年經濟成長率;製造業將在2030年為印尼國內生產總值貢獻21%至26%;在2018年至2030年期間,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將從現在的5%提升至6至7%;以「印尼4.0」為工業支柱,預計將提供1900萬人的就業機會,創造以科技為基礎的就業及投資活動。

「印尼4.0」發展目標與政策工具

       印尼工業部為制訂「工業4.0」路線圖,至2030年的第4次工業革命的路線圖,目標包括吸納印尼60%的就業人才、讓印尼躋身為全球前10強的經濟體。工業部特別強調:基於「工業4.0」自動化生產的「印尼4.0」,不僅不會為印尼帶來裁員,而是將會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在路徑圖中,優先推出5項優先發展項目,分別是
食品和飲料
紡織與服裝
汽車
電子
石化

10個關鍵指標則包括:
對GDP貢獻度
產業產出
貿易量
國內市場增長率
出口增長率
收入
投資
行業內大公司數量
雇員人數
掌握結構性優勢

       當然,為將印尼建設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國家,不僅仰賴國家政策與當地資本的投資,更需要發展與整合互聯互通性。為生產出更為高品質的工業產品,工業部準備透過「租稅假期」優惠吸引新投資者,透過更大的外資參加達成上述目標。這項訊息,對於正在積極推動「新南向」的台灣來說,也提供一個新的契機。

印尼4.0的目標產業與台灣合作機會

1.食品與飲料
       食品與飲料業的技術提升,主要是著眼在印尼的內需市場。印尼食品業主力是放在:麵粉、餅乾、麵條、飲料(咖啡與茶)、烘培與乳製品。而印尼本身也具備食品業的製造優勢,例如PT Indofood Sukses Makmur Tbk(IndoFood)是全世界最大速食麵商品的製造商。隨著印尼經濟的起飛,該公司擴大企業多元化經營,擴建新廠、食用油煉製、擴大速食麵、食用油、人造奶油及麵粉等擴大產能。生產食品與飲料的自動化設備是台灣產業的強項,在「印尼4.0」的支持下,能夠協助現有當地食品廠進行自動化設備更新與升級,是相當具有商機的。
       另外一方面,印尼咖啡出口仍是以咖啡豆為主,加工產品的出口不到30%。也就是說,雖然印尼是咖啡豆的生產大國,但印尼咖啡產業的附加價值卻不高,主要就是缺乏加工設備與相關技術。如能藉由引進來自於台灣的自動化設備,讓產品能夠多元性,透過「初級加工」與「深層加工」系統化的形成「咖啡產業鍊」,對印尼食品業的價值提升也會將有很多幫助。

2.紡織與服裝
       紡織與服裝是印尼重要的產業,也被視為是「印尼4.0」倡議的重點產業。過去多年來印尼紡織成衣業呈現穩定之成長,尚稱整合完整之纖維及絲紗,織布與染整等上、中游工業,致使紡織工業得以持續發展。因為紡織工業需要大量的勞工人力,投資紡織業可解決印尼就業問題。
       在「工業4.0」的概念中,最常被提及的就是紡織業,因為以產業鏈的下游隨著便宜的人力而轉移,自動化設備取代勞工的「智慧型製造」,成為紡織業面對人力成本的最佳解法。所以也是台灣推動「工業4.0」的領航產業。2016年台灣經濟部提出「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透過自動化與智慧製造,整合「生產力4.0發展方案」,獲得不錯的成果。相關的知識輸出,不僅有利於印尼台商的獲利,知識與技術的移轉也符合「印尼4.0」的產業發展目標。
       另一方面,台灣紡織工業設備門類齊全、設備先進且維護成本低,若能配合「印尼4.0」輸出至印尼:透過自動化產線的投入,更新機械設備,增加車材、鞋材及工塑產品的生產;以台製的科技設備協助印尼紡織業推動專業廢棄物再生,利用友善環境專案,也必然會受到南向國家的歡迎。

3.汽車
       印尼汽車工業在本質上只能算裝配業,其設計及多數零組件,甚或品牌大多係從國外引進,原有汽車供應鏈體系封閉,與仰賴於第三國,尤其是日本,的合作。因此,舊有的產銷體系不易打入,台印產業合作如需要有能量的大爆發,須向新領域佈局,這特別指「電動車」與「電動機車」。目前印尼工業部金屬產業發展局(ILMATE)與日本合作,已經在幾個城市推展電動車計畫,該局測試在茂物,巴厘島和萬隆測試電池交換的電動摩托車,未來將推廣至其他城市。
       印尼主要產「鎳」,是電池的重要原料,鎳電池是印尼電動車的產業走向,世界各國也至印尼積極共同開發。台灣也有生產電動機車的相關經驗與技術,除機車本體外,能夠加入鎳電池的開發,是除機車本體外另外一個產業發展方向。
       另外一方面,在城市的主流車種被外資掌控之外,印尼本土也在尋求發展「農業汽車」(mobil pedesaan)。這種設計簡單,不需豪華內裝,但是可以使用在廣大印尼鄉村的交通工具,是全球主流汽車市場外另一個被忽略的機會,台灣廠商與公協會,如金屬中心、車輛中心可選擇以此路徑切入。

4.電子
       在過去,印尼電子產業多屬外資企業,多利用印尼廉價勞力從事裝配,創造附加價值不高。近年來,電子通訊產業(ICT)為印尼政府亟欲推動的亮點產業之一,將手機通訊產品列為發展重點,並制定保護措施。作為手機銷售大國,在印尼政府的法規中,規定必須有三成的自製率(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S),並將巴淡島建立電子商務與與電子通訊產品的製造中心。
       為符合這項法規,目前國際大廠都將巴談島(Batam)設立為印尼ICT製造的中心,投資許多當地廠商,例如Asus, Infocus, Sharp, Nokia, Oppo.....就在Batam委託PT. Satnusa代工;近期小米手機則與PT. Sat Nusapersada合作,開設月產能為100萬隻手機部件的組裝工廠。由此可見,巴淡島的ICT 產業,帶動整個印尼智慧手機零件部件的產業起飛,並吸引10,000人就業。目前手機製造業為巴淡經濟增長貢獻25%至26%,電子產品製造業占該Batam經濟增長的52%。
       Batam電子製造業興起,吸引更多供應商與潛在投資者,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已經形成產業的群聚。以台灣現有的ICT製造基礎在印尼設立生產研發基地,不僅可利用印尼相對於台灣與中國的勞力成本,又有龐大的市場作為支撐,有望可以成為東南亞的手機製造中心。

5. 石化
       印尼主要產油國家,也曾經是OPEC會員國。但由於缺乏明確的政策規畫,與上游油氣產業整合程度相當低,使得印尼石化業的發展均相對遲滯,重要石化原料均依賴進口。簡單來說,過去外國投資僅是將印尼生產的石油出口而沒有在當地提煉與加工,無法提升本國的基礎工業;印尼等於空有石化原料,而缺乏產業體系與配套。
       未來印尼對乙烯、丙烯等主要石化原料的需求將快速增長,印尼工業部已規畫加速拓展煉油加工與石油裂解能力,力求至2025年實現石化產業的自給自足。這也是在「印尼4.0」倡議中,印尼工業部希望優先加速國內石油化工業的發展,希望透過「迎上而下」的建構,向許多下游製造業,如塑膠工業、紡織業、油漆工業、化妝品工業,直至醫藥工業等供應原料。
       台灣產業界一直對印尼的石化業感到興趣。中油五輕整廠輸出印尼案中止後,中油與印尼國營石油公司Pertamina有意另起灶爐,傾向合資興建一座百萬噸乙烯的輕裂廠;目前中油正在評估投資案,成立專案工作小組與印尼接洽建廠、稅率優惠等事宜,號召國內下游石化業一同設廠,打造另一個石化業聚落。

「印尼4.0」的背後:工業提升與人才培育

       在過去,包括台灣在內的亞製造商為他們所供應的品牌,陷入追逐低利的困局。這種自掘墳墓的行為產生愈來愈多的衝擊性的後果。如果追求低人力成本,你就會失去最佳的人才。未來要實現「工業4.0」的「智慧製造」系統,擁有高技能的人才是必須的。
       上述「智慧製造」與「外來投資」帶動印尼產業成長的背後,最近亞洲首間「蘋果開發者學院」(Apple Developer Academy)於印尼成立。這顯示蘋果看好印尼手機應用程式(App)與整體數位科技的開發潛力及市場。蘋果於2016年時對外宣布將於印尼投資研發中心,成為其全球擴張的重要據點,有別於其他廠商將主力集中在硬體製造,蘋果選擇創新發展在地化。工業部表示,每年將會培養600位開發者,結合「印尼4.0」,。
       在台灣,因為推動「新南向政策」之故,開設的「國際產學專班」印尼來台就學人數顯著增加(去年增加為7000人);台灣目前更是名列印尼青年海外留學首選的國家之一。技職教育是台灣的強項,台印產業人才合作的意義在:台灣不是要把「外來的勞工」帶入印尼,與印尼人競爭工作機會;而是透過台灣的技職教育培育優秀的印尼工業人才,滿足印尼產業升級後的專業人力缺口。這項構想將會是「蘋果開發者學院」之外印尼產業升級的重要基礎。

結論

       然隨著工業4.0的時代來臨,許多公司開始將工廠從開發中國家又重新遷回先進國家。鼓勵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下游產業成為全球化背景下的競爭者是非常關鍵的。對台灣而言,因應工業4.0的時代,開發出各種精密加工設備控制器與機器人解決方案,可協助印尼企業加速導入智慧工廠;另一方面,「印尼4.0」揭櫫食品和飲料、紡織與服裝、汽車、電子、化工,都是台灣產業的強項。在印尼缺乏產業鍊的整合與製造技術的支持。產業供應鏈整合與製造技術是台灣產業的強項,這一點剛好可以補印尼之不足,相關設備供應商也會有新的商機。
       更重要的,「印尼4.0」的關鍵核心是在「人力資源素質的提升」(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s),還是必須仰賴跨國公司透過「技術投資」所建構的「創新生態系統」(Innovative Ecosystem)予以支持。台灣與印尼的產業合作不應限於技術設備的買賣支援,更應包括技職人力的訓練與培育。
       最後也需特別指出,前述「鎳」製作車用電池,目前正在印尼幾個「生態大城」進行實驗;包括松下,本田和Nedo等日本政府結合民間企業的參與,也可說是結合印尼當地資源(鎳),並與「印尼4.0」產業重點計畫「汽車」產業結合;韓國也正積極搶灘。這類先驅的產業佈局思考,值得台灣業界關注與學習與後續追蹤。

戴萬平

戴萬平 (正修科技大學 國際企業系 教授)

現任
正修科技大學 國際企業系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 東南亞研究中心 研究員
社團法人台灣泰國文化交流協會 常務理事
社團法人高雄東南亞產學協會 理事
 
重要經歷
台灣東南亞學會秘書長(2015-2017),副秘書長(2011-2012)
曾就讀印尼大學 社會文化學院 接受印尼語言文化訓練
曾任擔任印尼、泰國、菲律賓與越南等大學、智庫訪問學者
曾帶團至菲律賓、泰國、印尼、緬甸等地進行海外實習
近五年擔任泰國正大集團(CP ALL)企業訪問學者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經貿國是會議」代表,教育部南向政策規劃諮詢與審查委員...等不同政府機構與智庫諮詢專家。
「2016僑務委員會亞洲經貿巡迴講座」「2016龍應台基金會思沙龍」「2017大愛人文講堂」...等不同公民營機構講座。

點閱數:161209
回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