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專欄
台印尼產業合作機會 與可行模式研究
第一節、前言
自蔡總統上任以來,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希望規避我國對外經貿仰賴單一國家的政經風險。特別是在2017年開始的「美中貿易戰」,更凸顯台灣對外多元經貿合作的迫切性與重要性。
在眾多東協國家中,印尼是受到政府與台商關注的國家。主要原因不外乎是天然資源豐富、相較低廉的工資(中國的2/3)、廣大的消費人口、政經日趨穩定,以及印尼政府推動的「印尼4.0」產業升級計畫。 也因此,在「新南向」推動之際,與印尼的「產業合作」,成為相關部會的重點工作項目。 然而,台灣在過去與印尼的經濟合作,多數集中在貿易、投資與企業個別活動,「產業合作」是一個較為新的領域。本文試圖梳理數個過去印尼產業國際合作的案例,作為台印未來進行產業合作可行模式的參考依據。
第二節、印尼產業合作模式範例分析
1. 汽車產業合作探討:日系「阿里巴巴」政商關係的合作模式
印尼是一個擁有廣大汽車內需市場的國家;觀察汽機車產業現況,汽機車市場幾乎被日系車種所壟斷。訪談台商在印汽機車供應鏈,多數台廠表示,當初進入到印尼投資的機緣,也多是由原來在台的日系供應商移轉生產基地而跟隨而來。
探究日系汽機車之所以可以壟斷印尼市場的原因,是1970年開始,印尼汽車產業緊縮,具有政商關係、具遊說能力的財團才能取得政府核准的生產執照。日系車廠看上此點,開始選擇與當地財團合作,例如被譽為汽車裝配大王的ASTRA集團(ASTRA INTERNATIONAL TBK PT)因此壯大,ASTRA集團幾乎代工各品牌的汽機車。這種由「當地人取得執照與經營政府關係(ALI),外資(BABA)負責生產技術」的「阿里巴巴ALIBABA」合作模式。這種關係持續至今日,在種種自製率的條件下,外資車廠很難在印尼設立獨立的生產供應鏈。
